有效梳理中药材产业链 持续推动中药材道地种
关键词:道地中药材 土壤修复 原生态 野生化 分散零星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5000年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保育华夏儿女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中医名人璨若星河,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中医著作光芒耀眼,中医处方缤纷多彩,中医药材琳琅满目,中医事业走出过门、走向世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药材,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大厦的基石,是中医药的生命线。药材好,药才好,药为医所用,名医出良方,中医才更好。但是,目前中药材种植行业问题严重,道地药材受到严重威胁,笔者作为一名中医药企业的负责人和中医药行业的参与者,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药材行业的发展困境,试图提出解决办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中药材种植要回归自然
在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利好大背景下,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政策有力推动下,在新冠肺炎的意外刺激下,许多发展滞后的乡村把中药材种植业作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中药材种植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通道。中药材种植是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根本,“药材好,药才好”就是这个道理。没有中药材种植业的支撑,就没有中医药的健康发展。目前,巩固成果,因势利导,推动中药材种植业有机化、仿生化、野生化、无污染、无公害至关重要,把中药材种植业已经取得的成果保持住,扬长避短,尊重自然,进一步种植出有质量有规模的中药材,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传承复兴、走向国际。为此,中药材种植业要注重如下几点。
1、 中药材种植不要规模化,要零散化。农业生产有一条很重要的经济规律就是规模化,规模化就是单一农产品大面积连片种植,有效使用农业机械,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消灭了分散的小农经济,降低了劳动成本,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比如小麦、玉米、土豆、大豆等粮食作物,规模化生产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有些农产品并不适合规模化种植,最典型就是中药材种植。中药材又称“中草药”,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李时珍的鸿篇巨著也叫《本草纲目》。我们发现中药材的理论和实践都离不开一个“草”字。中药材的种植就是零星的、分散的、山岩沟壑、房前屋后等环境,和草共生的。这样的中药材才是真药好药。规模化集约化的中药材种植人为的改变了中药材的生态环境,面积庞大,草被除完,浇水施肥,块头很大,产量很高等,长出来的是植物,不是药物,更不是中草药。我们呼吁中药材种植零星化、碎片化,确保中药材的品质。
2、 中药材种植不要经常除草,要杂草丛生。目前,中药材种植都是面积较大,建基地,甚至建景观,这样,很容易杂草丛生。我们首先搞明白,为什么要除去杂草,杂草的危害是什么?一般理论人为,杂草与药材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养分、二氧化碳、阳光,甚至诱发疾病等,从而造成药物减产。我们注意到最核心的担心就是减产。减产就没有达到预期的产量,受到产量损失。植物生长有一种理论叫“环境胁迫”,指环境对生物体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的压力,主要有温度胁迫、水分胁迫、污染胁迫等等。每一种植物都在这种环境胁迫下,不断孕育适应性,才能够生存下来。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改变了环境,人为干预,消灭了中药材伴生的其它植物,只让中药材迅猛生长,个头很大,产量很高,但却失去了杂草丛生互相影响的药材品质。这就像我们社会上父母溺爱的小胖子越来越多,长了个头,虚了体质一个道理一样。我们呼吁,中药材种植一定要尊重自然,让它像草一样野生生长,它本身就是草,在众多草的环境中竞争生长、互相影响生长,确保中药材品质。
3、 中药材种植不要突破区域改良驯化,要道地化。2018年12月18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规划》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要加快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推广药材抚育技术和仿生栽培技术,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相关部门对中药材种植业最科学的判断,最正确的方针,最积极的指导。这应该成为全民共识,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这个判断有两点尤其突出,一是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这个基础不能丢,要发展中药医事业,必须首先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强根固本,溯源培基;二是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的代表,抓住牛鼻子,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传统名医处方,开出药方必须注明药材的产地,指明药材的来源。这样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们目前,中药材中进行过多的人工驯化,人工繁殖,不分区域地理,人工种植了许多不合格药材,甚至假药,在流通环节,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假药大行其道,好药买不上价钱。“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呼吁,发展道地药材,鼓励道地药材种植,加强药材流通环节管理,确保中药材品质。
4、 中药材种植不要施农药化肥,要自然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良种、农药、化肥三驾马车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于中药材种植业而言,却出现了三大问题,假药、农残和重金属超标,可以讲,这三大问题是摧毁中医药事业基础也就是中药材种植业的致命一击,尤其是农残和重金属超标这两项就是农药化肥使用导致的直接后果。目前,农户种植中药材的利益驱动就是增加产量,在增加产量这个结果导向的指引下,什么能够增加产量,就用什么,所以市场上出现了根壮剂、膨大剂等催生药物。这些药物的使用导致的后果就是农残和重金属超标。中药材生长必须在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下生长,不需要过多人为干扰。我们呼吁,中药材种植业,要重视质量,不要追求产量,优质优价,以质优高价补偿产量降低的经济损失,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5、 中药材种植不要工业化,要回归传统农业。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或者叫做一二三产业,前者比重依次逐渐递减,后者必重依次逐渐增加,社会经济就健康向上,社会全面发展就比较快,反过来,现代科技又对传统农业进行反哺和改造,更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医药产业包括中药材种植、加工、科研、检测、医疗、保健等诸多产业集合,中医药产业可以工业化,但中药材种植不能工业化,要固守传统农业种植,保持中药材的原生性和野生性。同时,传统农业产业是出产农产品的,中药材可以讲是农产品,也可以讲不是农产品。农产品基本是通过人为驯化干预改造的作品,但中药材需要保持植物的原生性和野生性。我们呼吁,中药材种植不是一般的农产品种植,尽量保持它的原生性和野生性,才能够同中医理论相契合,才能推动中医事业发展。
总之,对于中药材种植业,我们更多地强调种植的有机化、仿生化、野生化、无污染、无公害,道地种植,分散种植,原始种植,保持中药材的原生性和野生性,遵守中医理论,守正创新,推动我国中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
中药材种植业面临的三大顽疾
2018年12月18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规划》指出,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要加快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推广药材抚育技术和仿生栽培技术,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
《规划》中的论断非常科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药材种植是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基础,这个基础不牢固或受到威胁,整个中医药大厦就有倒塌的风险。因此,要高度重视中药材种植业,要用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中药材种植业的问题,以只争朝夕的责任发现研究解决中药材种植业的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治中药材种业的问题,以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剜脓去疮,净化回归中药材种植业,保护中医传统文化,增强人民体质健康。
中药材种植业面临什么问题呢?假药劣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三大问题。这三大问题是摧毁中药材种植业的致命武器,并且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和惯性。
1、假药劣药问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属于假药;药品成分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属于劣药。中药材种植有假药,也有劣药,大多数情况属于劣药。假药劣药的出现根源在于没有坚持中药材的道地原则,盲目引进,盲目试种,跨区域种植,扩大面积,造成同一种药材在很多地区种植,药性大变,严格来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材了,或者道地地区中药材种植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追求产量,药性大减。假药劣药的出现就是药农追求产量、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把责任推给药农。中药材的终端使用者比如中药企业、医院等采购时,低价者中标,追求低价,追求低成本,致使劣药有了销路,有了市场。这也是造成假药劣药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供需双方的这种结合,直接消灭了地道药材市场,好药优质药必然是成本高价格高,优质优价,但优质优价没有市场。第三个原因是监管政策,强调终端检测化验,以罚为主,源头种植没有足够的重视,用药单位采购指导思想也有问题。杜绝中药材种植中的假药劣药问题,需要药农、药材使用者和监管机构三方同心协力,形成共识,采取有力措施,才能杜绝假药劣药,保护中药材种植业,让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共同收益,健康发展。
2、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主要指农药使用后一个时期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在生物体、收获物、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 降解物和杂质等。农药残留有什么危害? 农药残留会导致消费者食用安全,严重时会造成消费者致病、发育不正常,甚至直接导致中毒死亡。目前农药残留发展趋势居高不下,形势异常严峻。为什么会出现农药残留,主要是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催生剂三种农药使用的结果。中药材种植能不能不用杀虫剂、除草剂和激素催生,完全可以不用。中药材种植就是要追求原生态和野生环境,使用这三类药物就是违背自然,破坏适生环境,破坏中药材品质。我们讲,中药材可以不是农产品,要和驯化的农产品彻底区别开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种植意识,形成良好的中药材种植观念。中药材要追求品质,不要追求产量,优质优价。目前,中药材种植管理上重检测,轻抑制;重结果,轻过程;重处罚,轻引导;重产量,轻质量;重推广,轻道地等,这些顽固性的现象需要中医药整个产业链联合纠偏。
3、重金属超标问题。我们首先搞明白什么是重金属,重金属对于人体的危害是什么。一般理解,化学上把金属根据密度的不同,分为重金属和轻金属,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比如金、银、铜、铅、锌、镍、钴、铬、汞、镉等大约45种。从环境污染来说,危害最大的有汞、铬、铅、镉、砷等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从对于人体危害来说,有铅、汞、铬、砷、镉等毒性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在水中不被分解,人饮用后毒性放大,与水中的其它毒素结合产生毒性更大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中药材种植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是污染水的灌溉、农药化肥的使用、劣质塑料薄膜的使用等是主要污染途径。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倡导中药材的绿色种植、原生态种植和野生种植,杜绝一切外来因素刺激的增产种植方法,封死重金属的传播途径,还中药材种植的本来面目,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总之,中药材种植目前面临的假药劣药、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三大问题,是中药材种植业的三大毒瘤,种药者、用药者和监管者要齐心协力,形成共识,全产业链治理,才能保证中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不被动摇,中药材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鼓励道地中药材种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在不断满足物质文化追求的同时,精神文化的追求逐渐流行成为日常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新冠疫情的意外出现,更加刺激了人们对于我国传统中医的医疗保健作用的重新认可和青睐,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日趋扩大,中国中医学也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中国中医学迎来了传承、复苏、发展的高光时刻。那么最直接的需求是什么呢?中药材。
中药材种植业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大力抓好中药材种植,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切不可在中医药迎来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时间,我们的中药材种植业不规范、不科学,假药劣药横行,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毁坏了中药材的名誉,摧毁了中药材事业的根基。
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扩大中药材的生产规模,保证中药材的品质,也就是“多种药,种好药”。实践证明,我们只能在道地药材的适生地理范围之内,进行中药材的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大规模的驯化、引进、繁育等等手段,只能背道而驰,种植出假药劣药,违背了中药材的道地属性。道地区域中药材种植需要直面和解决以下3个问题。
1、立足当地,分散化、零星化种植,不要追逐连片规模化,更不要搞观光中药材种植,以小成多,增加道地药材种植面积。道地中药材都是在适生区域零星生长的,甚至是在半山腰、沟崖上、道路边或附属在其它植物上,收割中药材叫采集、采收等。有诗曰:“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真实地描述了中药材的种植环境和采药场景。中药材生长在山中,甚至在人迹罕至的云很深的山中,这是典型的自然环境。一个采字道出了中药材的野生和稀有。反观现在,我们是种植中药材,不但大面积种植,甚至是连篇观光种植,用机械挖药,完全违背了中药材的生长习性。现在要果断回归中药材的道地种植、分散种植、原生态种植和野生种植。
2、进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迫在眉睫。目前,由于耕种者过渡重视经济利益,导致土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土地再生能力下降,土地出产率贫乏,产生恶性循环。土地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单一植物循环种植引发病虫害,使用杀虫剂,造成农药残留;没有进行有效轮作和轮休,杂草旺盛,使用除草剂,造成农药残留;土地贫瘠,大量使用化肥,又造成重金属超标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适生药材不能适生,适生药材成为劣药,道地药材不道地的根本原因。因此,进行土壤污染整治工作非常迫切,药农必须树立耕地保护和环保意识,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勤于轮作,使用生物农药,构造生态循环系统,保护和发展道地药材。
3、中药材流通环节必须体现优质优价原则。目前社会流行低价中标、拼价格、捡漏、陶宝等现象,其本质是追逐低成本,捡便宜货。这个现象在一定的商品范围内有效,但不能涵盖所有商品。高品质的商品一定是高价格,优质优价,比如奢侈品不拼价格,只拼质量。不坚持优质优价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产品质量下降,拉低全社会生活品质,何谈工匠精神。中药材产业必须鼓励道地中药材价格高于非道地中药材。这个原则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的一系列制度支持、行业参与者的共同维护,尤其是直接的种植者和使用者更要精心呵护,确保优质优价,维护药农利益,促进行业良性循环。
总之,中药材种植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下决心解决中药材种植业的问题,有效梳理理顺中药材产业链环节,鼓励中药材道地种植,培植中医药行业基础,保护药农利益,形成优质优价的利益共生机制,塑造中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的产业链,进而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该文发表于《山西农经》202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