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炮制必须守正创新
中药材炮制必须守正创新
关键词:中药炮制 中药乱象 中药西化
中药材又叫中草药,在给人类进行疾病治疗或预防时,绝大多数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只有经过炮制以后也就是加工成中药饮片才能入药,那么,我们要研究中药材为什么需要炮制、如何进行炮制、如何引用现代科学和工艺进行炮制等一系列问题,回答清楚了以上问题,我们才能够很好地炮制中药材,出品优质中药材,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中药材为什么需要炮制?
目前调查的已知中药材品种大约有5000种之多,常用中草药有700种左右,按照来源分类主要有植物类药、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三个类别,其中植物类药占90%左右,其次动物类药,矿物类药较少。在所有的已知中药材中,90%的中药材在入药前需要炮制。中华民族5000年以来,中药材炮制经过了实践理论的反复发展过程,目前已经有了一套科学的理论。
什么是中药材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遵循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种制药技术。炮制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通过大量的用药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中药材制药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也有明确定义,药典突出了炮制的目的、工艺和产品形状。通俗地讲,中药材炮制就是通过切煮炙蒸锻等手段,把中药原药材加工成所需要的的中药饮片。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例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合用也”。此后名医大家张仲景、李时珍等对中药材炮制多有论述,中国中药炮制学理论实践并举,源远流长,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特的中药材制药技术。
为什么要进行中药材炮制?90%的中药材需要炮制,量大品多,往往炮制一种中药材同时兼具多种目的,这些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必须准确地认识到中药材炮制的意义。概括起来,总共有5点:一是降低毒性,古代神话传说就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神农氏最后由于误尝断肠草而死。是药三分毒。如川乌、半夏、马钱子等通过恰当的炮制方法有较好的减毒作用;有些毒性药物炮制除降低毒性外,还可缓和药性,如甘遂、芫花醋炙,巴豆制霜均可缓和泻下作用;二是消除或减弱副作用,有些药物虽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需炮制后使用。如草乌生用有大毒,多外用,炮制草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常山生品有呕吐的副作用,酒炙常山可消除此副作用,用于截疟;三是改变药性,部分中草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可以改变原有性能,适应不同的临床需求,可用于治疗多种不同类型病症。比如生蒲黄主要具有行血活血和行气破瘀的疗效,若经过炒炭炮制可以止血。大黄生用时主要可以泻实热,能够破积滞和行瘀血,而在酒炒或酒蒸等炮制加工之后则可以起到缓和泻下的疗效;生地黄性寒,清热凉血,熟地黄性温,滋阴补血等;四是 增强药物疗效,部分可通过炮制后改变药物质地,使其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成分的煎出而提高疗效。如种子类药物炒黄;质地坚硬的矿物药、贝壳类煅制。还可借助辅料的作用增强疗效,如蜜炙款冬花、紫菀等,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羊脂炙淫羊藿可增强其治疗阳痿的效能;胆汁制南星能增强其镇惊作用;五是便于贮藏及保存药效,如药物经过干燥处理,使药物含水量降低,避免霉烂变质,有利于贮存; 一些昆虫类、动物类药物经过热处理,如蒸、炒等能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贮存,如桑螵蛸等;植物种子类药物经过蒸、炒、燀等的加热处理,能终止种子发芽,便于贮存而不变质,如苏子、莱菔子等。
如何进行中药材炮制?中药材炮制的传统做法集中在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中,第一部是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敦所著的《雷公炮制法》,第二部是明代希雍所著的《炮制大法》,第三部是清代张仲岩所著的《修事指南》,这三部巨著对于中药材的炮制品种、炮制方法都有详尽论述,是我国中药材炮制的理论指导。传统炮制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一是修制:修制是对中药材进行纯净 、粉碎和切制的处理方法。纯净是采用手工或机械挑、筛、簸、刷、刮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以达到清洁药物的目的;粉碎是采用捣、碾、研、磨、锉等方法,改变药物外形,使其符合调剂、制剂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切制是采用手工或机械切、铡的方法,把药物切成片、段、丝、块等各种形状,以便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和药物的调剂使用;二是水制:水制是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常用的水制法有漂洗、浸泡、闷润等,目的是清洁药物,软化药物,调整药性。漂洗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换水,以去掉腥味或盐分;浸泡是将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或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除去药物毒性;闷润是根据药材质地的软硬,用淋浸、洗润、浸润等方法,使药物软化,便于切制饮片。三是火制:火制是将药物经火加热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炒、炙、煅、煨等方法。炒是将药物置锅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有炒黄、炒焦、炒炭的不同。有便于粉碎加工,并缓和药性的作用。炙是用液体辅料拌炒药物,能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煅是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药物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煨是用湿面粉或湿纸包裹药物,置热火炭中加热的方法,可减少烈性和副作用;四是水火共制:用水又用火的炮制方法。主要有蒸、煮、等。蒸是利用水蒸汽和隔水加热药物,有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的作用。煮是将水或液体辅料同药物共同加热,可增强疗效,减低副作用。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立即取出,目的是在保存有效成分的前提下除去非药用部分;五是其他制法:如制霜、水飞、发酵等,其目的是改变药物原有性能,增加新的疗效,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材炮制是我国汉民族在长期的与疾病的抗争过程中,对中草药不断认知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药材加工方法,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体,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中药材炮制技术是中医药事业的支柱和核心。百年老店同仁堂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就昭示了中药材炮制的重要性和传承性。
中药材炮制乱象
中药材炮制以后的中药饮片由于产地、自然条件等不同,同一种类中药材的品质存在很大差异,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因此,中药材炮制乱象丛生,再这样下去,有可能动摇中医药事业的根基。主要表现在:
1、 不炮制,直接销售生药片。目前许多应该炮制以后的中药材才能入药,而现在的个别医院许多药材不炮制、或者乱炮制。大街的小诊所更是生药直接如药方使用,更有甚者,生药片用来泡水喝,美其名曰保健。该炮制的中药材不炮制,人体根本无法吸收,直接泡水喝甚至有毒。我们使用者对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中医理疗的无知让人震惊,难怪乎,有专家坦言:中医将亡于中药。不炮制的中药材大行其道,有足够的市场生存空间和使用者,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2、 有些中药材炮制时,过量采用硫磺熏蒸。恰当的硫磺熏蒸中药材本来是中药材炮制的一种方法,可以使中药材干燥、增色、防虫等,但是现在药农大量使用硫磺熏蒸,目的是为了长期储存,品相好看,结果导致硫残留增加,对人体造成巨大损伤,也对中药材成份起到了破坏作用,结果是监管机构不得不取消了硫磺熏蒸药材的方法,而且增加了二氧化硫含量的检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 人为给中药材染色增重。染色是为了追求品相,增重是为了追求数量,染色的化工色素是金胺0,增重的原料是铝盐和镁盐。这目前是中药材炮制的潜规则,堂而皇之大行其道,这是明目张胆的的“投毒”!究其原因,供药者追求暴利,利欲熏心,不把药品安全放在心上,更不去呵护中医药产业,下游用药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视而不见,追求低成本用药,忽视药品质量。
4、 炮制时,掺杂销售假药。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人为掺假,以劣充好,甚至胡作非为,非常普遍。比如红花里面掺红线,半夏里面掺石头、南星,全蝎肚子里加玉米粉,水蛭肚子里面加水泥,龙骨里面加石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医医生想要进到真药好药真的是太难了。供药者只看重经济利益,在药里面肆无忌惮地做手脚,这是导致目前中药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5、 炮制技术不规范。中药炮制时,讲究器具和技术。煎药器具以砂罐或瓷罐为佳,切忌用铁、铜等金属器具,因为大多数药材与金属接触后,会产生化学变化,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就是炮制技术,主要是浸泡、软化、水量、火候、时间等。技术比较复杂,每一种中药材都有不同的炮制技术。
6、 炮制思想出现偏差。我们背弃了中医药传统理论,片面强调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接轨,其实中医药最发达的国家是中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中医(如果有的话)和我国接轨,而不是我国中医和世界其他国家中医接轨,我们接轨的结果是导致中医西医化。中医炮制的方向是中药饮片、中成药,甚至是复方制剂,而我们现在确是单纯提取中药材含量,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用简单的含量代替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复杂关系。中药西医化加速中药衰败,自取灭亡,这样下去,中药真正无法挽救了。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产业三大支柱之一,支柱不存,大厦将倾。中药炮制一定要遵循古法,严格按照中医药理论进行,与时俱进,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时,不改药性,守正才能创新,创新必从古法,不盲目崇洋迷外,中医药才能走出国门,发扬光大。
中药炮制及时纠偏
中药炮制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医疗和制剂需要,研究中药炮制理论、操作技术及其发展等内容的一门实用科学。中药炮制方法是根据中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中药炮制不仅实践内容丰富,而且有它的科学依据。药材炮制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药品质量的优劣。
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既非一个时代所产生,更非某一个人所独创,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已有制药的记载。汉朝时张仲景在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用方剂大多数注明了炮制,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附子炮,大黄酒洗等。与此同时,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不但把当时所用的药物功用作了总结,并记载了很多有关炮制的资料。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在炮制方法和技术上有所改进,而且对制药工具的选择也进行了研究,如切制骨碎补时须用铜刀、石榴皮忌用铁器、煎药用瓦罐等,大多与现代科学是符合的。到了唐宋时代,我国第一部制药专著《雷公炮炙论》,把当时流传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后世炮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药物名著,提到蜜的炼制方法,认为“凡用蜜皆先火煎,拣去其沫,令色为黄,则丸药经久不坏”。这给后世炼蜜法提供了宝贵资料。唐、宋、金、元时代(公元618~1368年),医学昌盛,药物炮制亦随着不断进步,尤其是宋代国家开办官药局,进行熟药官卖,大力提倡制备成药,炮制方法相应地日益发展。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的炮制法,名目较前增多。明代在药物方面更有辉煌的成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修治”一项。《本草纲目》虽非炮制专著,但所载炮制方法,极大部分仍为今天药学界所遵循。此外,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论述炮炙的专著。明代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前,有陈嘉谟的《本草蒙筌》,对炮制问题作了概括性的总结。他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火制四:煅、炮、炙、炒也;水制三:渍、泡、洗也;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焉。制法虽多,不离于此。”他提出了炮制的总要求,阐明了炮制的作用,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住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路,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焦,乌豆汤、甘草汤制可解毒,致令平和。”这些理论至今仍然闪耀着中药材炮制的理论光辉,指导着现代中药材炮制的实践。
但目前中药材炮制走向了另一个分叉,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中药炮制按照我国古法进行技术规范形成中药饮片,还是按照西医理论进行中药材成份的测定和提炼,形成中药配方颗粒。这是一个大问题,其实质是中药材炮制走继续中医之路,还是全盘西化走西医之路,是中西医之争。
中药配方颗粒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全盘代替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是由单味中药饮片经提取浓缩制成的、供中医临床配方用的颗粒,它是以传统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新型配方用药。中药配方颗粒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中药配方颗粒在国外主要用于保健,而不是治疗。中药配方颗粒有巨大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一味中药材的主要含量可以科学测定,但其它辅助发生理疗作用的含量未必测定,甚至是无法测量的。单独提纯单味中药材,理论欠缺,实践还未证实;二是按照处方,多种中药配方颗粒的混合使用所达到的理疗效果与同种中药饮片的混合使用达到的理疗效果孰优孰劣,恐怕难以回答,至少中药饮片是被几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三是特殊的单一的、成份固定的中药配方颗粒可以作为保健品使用,但不一定作为药物使用;四是打着中药现代化的幌子,完全摒弃了中药饮片的理论与实践,其实质是用西医代替中医,把中药饮片的生产过程完全照搬西药的生产过程,用含量、稳定性和可控性给中药饮片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中药配方颗粒是现代化学技术、制造技术的发展,对于中药材有效成分进行提炼的一种尝试,也是对中医学的创新和发展。我们反对的是用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中药饮片的做法,甚至有些医院强制性推行中药配方颗粒,打压中药饮片,从医师奖励、社保报销等形成制度进行打压。
中药要不要现代化,中药怎样现代化,这是一个要明确回答的问题。“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持续性,中药中医不排斥现代化,5000年的中药中医历史必然以自己的内在规律吸收现代科技元素继续向前发展。但这个发展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它是不断地扬弃而不是抛弃,否则,离开这条途径的任何发展中医之路必然会导致中医丧失自己的文化特征,而不再是中医。 如果把中药中医披上了一层“现代化”的外衣,并认为这就是中药中医现代化的过程,那么这种现代化必然会演变成阴谋的“去中药中医化”,也就是中药中医的异化。在强大利益集团的蛊惑之下,在利益的巨大推动下,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中药中医将不再是我国的中药中医。因此,这样的“中医现代化”过程就是用新的西医理论去代替中医理论的过程,并最终导致中医的彻底消亡。
因此,“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我国的传统中医技术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我们更要把我们传统的文化之宝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事业。
该文发表于《特别健康》2021年11月第23期